何國鈞理事長 視僑如親
傳承使命開創新局 回饋鄉里服務到家
龔維軍/ 文 「好要更好」,新任印尼歸僑協會理事長何國鈞,自前任理事長張忠春手中接下傳承的棒子,身感責任重大,期許自己不僅「蕭規曹隨」,更要開創新局,為所有歸僑服務到家。
何理事長熱心服務,擔任印尼歸僑協會理事長當之無愧。
民國46年,何理事長離鄉背景從印尼到台灣,就讀台灣大學土木系,畢業之後貢獻所學,進入中華工程公司投入曾文水庫工程。頭腦聰明的他,民國60年初嗅出麻布袋與帆布的龐大商機,於是離開中華工程,與友人合組公司,開始從事塑膠紡織生產,生意遍布台灣各地並進軍大陸,並在大陸拓點成功後,將這技術回饋印尼鄉里,也就在這時,何理事長發現印尼僑胞就學與就業的需要,開始踏入僑務工作。
「人要懂得飲水思源」當年何理事長跨海來台就讀,受到多人幫助,因此自己事業有成後,也感恩回報。他開始協助僑生修習中文、來台就學,學成之後的就業,「視僑如親」,何理事長接任新職之後,以此做為自己終生職志。
「華僑為革命之母」,在政府轉進台灣之後,百廢待興,號召海外華僑協助復興基地經濟建設,獲得熱烈響應。印尼華僑就從一九五○年代開始,陸續來台投資及移居台灣參加建設工作。因人數日漸增多,於是便有歸僑協會的組織,為僑胞服務及參與地方的各項活動。協會組成的歌舞團隊富有印尼地方特色,平時認真訓練,演藝精進,每年應邀對外義演多達二十餘次,頗獲好評。
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是目前在台灣的七大歸僑團體中,成立最早、充滿活力的團體。從原始組織算起,至今已有五十七年歷史。最初是在民國四十八年因歸僑人數漸多,應該加強聯誼、合作、團結,乃組成「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」。民國六十九年依法成立「台北縣印尼歸僑協會」,鄒育庭當選第一、二屆理事長,在鄒育庭理事長任內,規劃購置現在的會所。
「印尼歸僑協會」會所,位在永和市七樓面積近一百坪大的會所,平日有專人駐會為歸僑服務,且定時組訓舞蹈及合唱團隊。並有精美的卡啦OK設備,提供會友在星期假日來會歌唱。前任張忠春理事長任內不但每日出勤,還擔任合唱團教練兼指揮,整日為會務努力不懈。舞蹈團由康樂組長張國煒策劃、林庭瑄編舞指導,定時訓練,每逢演出前則加強演練技巧。副理事長楊瑞華、何國鈞(現任理事長)、陳良光、台北縣理事長李勝文(現任副理事長)等則機動到會支援,協助會務推展,熱心服務精神,令人感佩。
何理事長十分敬佩先進購置會所的前瞻遠光,「有了會所,更有了向心力。」他表示,每個月的慶生會,來參加「逗鬧熱」就有上百人,顯見歸僑成員對協會的重視。他表示,今後將繼續以團結歸僑、共謀歸僑福利之宗旨,努力以赴,追求進步、再進步。